本报记者宣苏哲
土地肥沃,物产丰富,山色宜人,民风淳朴。长期以来,长寿以重庆“腹心”著称,加上生态环境优良,当地百岁老人众多,一直是人们向往的休养胜地。
长寿区畜禽养殖业较为发达,从2007年开始,就连续10年获得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,也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禽蛋生产基地,对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。可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,畜禽粪便产量与日俱增,造成农村面源污染扩展,环保压力增大,环境污染问题一度十分严峻。
在区委、区政府支持下,长寿区畜牧兽医局率先发力,对当地的畜禽养殖业进行了深入调研,之后,开始不断探索、推进粪污治理工作。如今,长寿已走出一条“农牧结合、生态高效、资源循环、环境友好”的畜禽粪污治理新路径。
加强监管政策先行多措并举破解污染难题
长寿区委、区政府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重要内容,提出了“治旧控新、疏堵并重、标本兼治、综合治理、生态养殖”的工作思路。
“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事关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,是一项长期的、艰巨的任务,将其纳入常态化管理,建立长效管理机制,对保障公共卫生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”区委常委张云平告诉记者。长寿区首先建立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联席会议、信息共享、执法联动、社会监督等长效机制;其次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机制,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目标、工作任务和工程项目完成情况,纳入各街镇政府、相关部门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内容进行年度考核。此外,通过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环境监管,关闭、搬迁、转产、整治现有养殖场,严格准入新建养殖场等方式,有效遏制了粪污乱堆乱放、乱排乱倒的现象。
畜禽养殖业布局合理是稳定生产能力与和谐生态关系的重要因素,也是发展循环经济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。记者了解到,根据全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发展的要求,为从源头解决环保问题,长寿对当地畜禽养殖禁养区、限养区、适养区做出了明确的划分,编制了《长寿区畜禽养殖业发展规划(2014-2020)》,进一步优化畜禽养殖产业布局。同时,统筹结合全区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,编制了《长寿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(2014-2020)》,将可消纳土地利用量控制在80%以内,畜牧发展总量在90万头存栏猪当量以内。
“为确保责任落实到位,区政府与相关部门、街镇还签订《整治目标责任书》。”区畜牧兽医局领导告诉记者,通过建立区联系镇、镇联系村、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村(户)的三级联动机制,目标任务层层分解,为治污工作打好了基础。
统筹规划积极服务牵线企业构建种养循环
长寿盛产柑橘,种植面积大,但种植企业施肥用肥的成本一直很高。为降低生产成本,长寿区早在2012年就启动了循环农业示范工程,推动种养结合,实施农牧循环发展。
重庆农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09年开始种植晚熟柑橘,种植面积较大。去年4月,在区畜牧兽医局的积极协调下,该公司与广东温氏集团开始合作。公司技术骨干周光华介绍,在畜牧部门支持下,公司新建存栏5000头生猪的养殖场,生产的生猪由温氏公司统一回收,养猪产生的粪污加工成有机肥,可以满足90%以上柑橘种植的需求。“这期间,市、区有关部门提供了几百万元的补贴,帮助我们解决了资金难题。”如今,农正公司发展势头良好,肥料不再外购,果园种植的生态柑橘更值钱了。
在科技部批复的第七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名单中,长寿现代农业园区榜上有名。农正公司正是长寿现代农业园区发展中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长寿以现代畜牧园区为依托,探索“养殖-粪污治理-有机肥生产利用(沼液还田)-植物生产”的生态养殖和循环经济模式,通过生态养殖与绿色种植相结合,变废为宝,真正实现了粪污零排放。
除了扶持农正公司这样具备“自给自足”条件的企业,针对其他规模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问题,长寿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。
长寿区源创畜牧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有规模化猪舍12个,存栏生猪4000多头。针对该公司粪污问题,区畜牧兽医局统筹布局,采取“1+3”的发展模式,即政府部门牵线引进环保公司,农户进入养殖龙头企业,环保公司解决企业污染。
源创公司养殖场副场长王腾威告诉记者,“1+3”模式的实施,让龙头企业把农民“串”了起来,园区农民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,收入有了保障。环保公司的进入则有效解决了污染问题。“政府是主导,龙头企业是核心,农民参与是基础,环保公司是关键。”区畜牧兽医局局长张剑表示。
重庆一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奶牛养殖,存栏奶牛1000多头。公司董事长朱中川告诉记者,一头牛每天产生50公斤左右的粪便,如何处理曾让他十分困扰。“在畜牧局指导下,将粪便就近处理,干湿分离,干肥料外卖,湿肥料被种植企业收购用作有机肥。对种植企业来说,使用有机肥的成本要远低于化肥,而且政府还有补贴。”
在长寿,像一牛、源创这样生产有机肥的企业还有很多。为鼓励农户使用有机肥,长寿区制定了《长寿区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的扶持办法(试行)》,对使用有机肥的种植户给予每吨200元的补贴。
强化意识健全机制不断创新治理模式
桃花河纵贯长寿腹心,河畔的葛兰镇养鸡量大,散养户和小型养殖场很多,曾出现畜禽粪污乱排乱倒现象。长寿区委书记赵世庆亲自督战桃花河污染整治攻坚,区财政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,对全区的436个畜禽养殖场(户)进行分类整治,共修建沼气池167个、干粪储存池205个。同时,对河畔的养殖户积极引导,组织开展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培训等。如今,污染源得到有效控制,桃花河重现昔日的美丽。
记者观察到,在桃花河畔,隔几十米就有一个储粪池,一直修到村里。在冯庄村的一个储粪池旁,几个制肥场的员工正在把鸡粪装上运粪车。记者询问了解,这些粪污会拉到制肥场,加工成有机肥。
“农正公司主要通过建立内部生态循环模式,属于‘就地小循环’;创源公司等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则经过环保公司处理,加工成有机肥后卖给种植企业,这是‘跨企业中循环’。”区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小洪告诉记者,针对布局分散、小规模养殖数量多的情况,政府主动扶持有机肥场、引进环保公司,创立了“区内外大循环”的模式。
记者了解到,《长寿区利用畜禽养殖粪污生产有机肥的扶持办法(试行)》中规定,鼓励和引导有机肥生产企业与养殖场(户)签订粪污每日收运合同,建立畜禽粪污收运机制,并对新建、改扩建储存池和购置收集箱的养殖户分别给予每立方米150元、75元和1500元的补贴,对企业购买专业车辆每辆补贴3万元,企业利用区内畜禽粪污生产有机肥每吨补贴100元。
益丰生物肥有限公司生产厂长成华告诉记者,通过接收本地区畜禽养殖产生的粪污,公司每年处理鸡粪可达6万吨,生产有机肥2.5万吨。“有机肥价格不高,销量很好,主要卖给本地和外地的一些种植企业或养殖基地。”记者看到,该公司2015年的交易记录本上,订单记录清晰,其中武隆县一个种植基地一次性就购买了500吨有机肥。
有机肥的使用效果也得到了反馈。周光华告诉记者,大量施用有机肥,对柑橘品质有显著提升。该公司生产的柑橘尽管价格较高,但由于品质好,仍然供不应求。“刚生产出来的柑橘,一个月就卖完了。即便是去年受降雪影响,柑橘出口率也在60%以上。”
作为优质水果基地、西瓜基地和重要的蔬菜基地,长寿对肥料的市场需求很大。采用这种“区内外大循环”的粪污处理模式,既促进了区内生态环境的改善,还有助于实现区内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。
模式推广科学发展继续加大畜禽粪污利用
长寿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方式受到多方关注。
2015年7月,重庆市副市长刘强曾作出批示:将长寿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做法和经验在全市推广应用。重庆市人大代表考察团、市党校领导先后到长寿视察指导;江苏省发改委也曾派人专程到长寿学习畜禽粪污治理模式。
百尺竿头,更进一步。为持续有效解决养殖污染问题,促进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,长寿区政府选派相关人员赴全国各地考察,积极寻找最先进的治污方式。
专注于养殖污染治理和资源化利用的重庆玉桦洋环保科技有限公司,趁此机遇进入长寿。该公司董事长张崇华长期从事环保研究,谈及选择长寿的原因,他表示看中了当地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及畜牧部门对环保技术的重视。“环保问题一直是规模化养殖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,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是解决关键。我们考察了许多地方,只有长寿方法找得准,把握住了治理畜禽粪污的关键,而且治污理念先进。”
记者了解到,《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》中虽已明确规定对生产、购买使用有机肥产品的给予一定政策补贴,但至今尚无一个完善的补贴政策出台。而长寿区通过多种措施,不仅有效解决了当地的畜禽粪污治理难题,还带动了当地有机肥的推广应用,给养殖业创造了新的效益增点。现在,长寿对于畜禽粪污已不仅满足于治理,更多的是高效利用。
区畜牧兽医局领导告诉记者,解决畜禽养殖污染,首先要转变单纯的终端治理思维方式,树立畜禽养殖废弃物循环利用意识。“长寿通过集中整治粪污、发展有机肥产业、推广种养循环模式、市场化手段引进专业环保企业等方式来治理,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、商品化增效。实践证明,长寿在这场‘治污战’中,不仅打赢了,而且赢得漂亮。”
目前,我国畜禽污染治理形势严峻,治理工作任重道远。长寿区从粪污资源化、商品化利用切入,妥善解决了畜禽粪污的污染问题。俗语说,有河就有城。如今,桃花河依旧缓缓流淌,清澈的河水哺育着长寿,“长寿模式”的产生也让这座城市焕发出勃勃生机。
|